11月8日,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镇前姜六庄村村民在自家大棚内搬运刚采摘的蘑菇。 近年来,河北省滦南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引导农民利用冬闲时节培育食用菌,让农民获得了丰厚的收入。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1000万棒,年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11月8日,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镇前姜六庄村村民在自家大棚内分拣刚采摘的蘑菇。 近年来,河北省滦南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引导农民利用冬闲时节培育食用菌,让农民获得了丰厚的收入。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1000万棒,年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11月8日,河北省滦南县青坨营镇前姜六庄村村民在自家大棚内采摘蘑菇。 近年来,河北省滦南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引导农民利用冬闲时节培育食用菌,让农民获得了丰厚的收入。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1000万棒,年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相关链接
兄弟回乡创业种灵芝 年产值200万元
9月4日,韩子夜(前)和韩子南在种植园内观察灵芝生长情况。
在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镇段家务村的悬圃灵芝种植园,有一对种植灵芝的80后亲兄弟,哥哥叫韩子南,弟弟叫韩子夜。2014年,兄弟二人辞去原有工作,回到家乡,开始耕耘这片灵芝园。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缺乏食用菌种植经验,兄弟二人刚开始试种的灵芝并不理想。经过在天津、山东、江苏等地的多番考察后,他们逐渐掌握了灵芝种植技术,培育出的灵芝兼具观赏、药用等多方面价值。韩子夜带着产品四处推广,参加了不少展销会,受到采购商的青睐,逐渐打开了销路。
如今,他们的灵芝种植基地已有30余亩,共有大棚8个,年生产灵芝10万余株,年产值约200万元。兄弟二人计划着将大棚改造升级,打造一个集种植、加工、采摘、旅游等于一体的观光型生态园。
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9月4日,韩子夜在灵芝种植园内整理灵芝盆景。
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9月4日,韩子南(左)和韩子夜在打理灵芝盆景。
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9月4日,韩子南(左)和韩子夜在展示他们培育出的直径达1米的巨型灵芝。
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9月4日,韩子南在展示灵芝切片产品。
新华社记者牟宇 摄
相关链接
探访河北沙河灵芝种植基地
8月22日,河北省沙河市蝉房乡水磨头村农民在管理种植的灵芝。 近年来,河北省沙河市蝉房乡水磨头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灵芝种植,开辟出农民创收新路径。目前,水磨头村已种植各类灵芝8万多株,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带动100余名农民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8月22日,河北省沙河市蝉房乡水磨头村农民在大棚内管理种植的灵芝。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8月22日,河北省沙河市蝉房乡水磨头村农民在大棚内管理种植的灵芝。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8月22日,河北省沙河市蝉房乡水磨头村农民在大棚内修剪灵芝。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相关链接 河北广宗:特色灵芝棚壮观! |
6月20日,广宗县大柏社村农民在温室大棚修剪灵芝。 近年来,河北省广宗县大柏社村积极引导农民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特色灵芝种植,并开发出灵芝盆景、灵芝孢子粉等相关衍生产品,开辟出一条富农创收新路径。目前,大柏社村灵芝种植面积近百亩,种植各类灵芝5000余株,带动120余名农民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6月20日,广宗县大柏社村村民王志恒在展示制作的灵芝盆景。 近年来,河北省广宗县大柏社村积极引导农民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特色灵芝种植,并开发出灵芝盆景、灵芝孢子粉等相关衍生产品,开辟出一条富农创收新路径。目前,大柏社村灵芝种植面积近百亩,种植各类灵芝5000余株,带动120余名农民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6月20日,广宗县大柏社村农民在温室大棚对灵芝进行日常管理。 近年来,河北省广宗县大柏社村积极引导农民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特色灵芝种植,并开发出灵芝盆景、灵芝孢子粉等相关衍生产品,开辟出一条富农创收新路径。目前,大柏社村灵芝种植面积近百亩,种植各类灵芝5000余株,带动120余名农民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6月20日,广宗县大柏社村村民王志恒在制作灵芝盆景。 近年来,河北省广宗县大柏社村积极引导农民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特色灵芝种植,并开发出灵芝盆景、灵芝孢子粉等相关衍生产品,开辟出一条富农创收新路径。目前,大柏社村灵芝种植面积近百亩,种植各类灵芝5000余株,带动120余名农民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这是广宗县大柏社村的灵芝大棚(6月20日摄)。 近年来,河北省广宗县大柏社村积极引导农民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特色灵芝种植,并开发出灵芝盆景、灵芝孢子粉等相关衍生产品,开辟出一条富农创收新路径。目前,大柏社村灵芝种植面积近百亩,种植各类灵芝5000余株,带动120余名农民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相关链接 又是松茸丰收季 |
8月14日,在雅江县城,收松茸的客商(右二)与村民讨价还价。 每年7至9月,是四川省雅江县松茸采摘、交易、加工的最佳季节。近两年来,当地政府采用“产地+电商+冷链物流”“微商+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引进物流企业,快递覆盖全国多座城市。截至目前,通过快递行业销售松茸2000余吨,带动松茸产区户均增收6000元。今年雅江县报批松茸出口1812.5吨,预计出口创汇5亿元。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8月14日,在雅江县松茸产业园,村民在按照松茸大小进行分拣。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8月14日,在雅江县城,收松茸的客商达瓦卓玛在展示分拣后的松茸。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8月14日,在雅江县城顺丰快递办事处,不少人准备邮寄新鲜松茸。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8月14日,在雅江县松茸产业园,工人将新鲜松茸搬运到冷链库。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8月14日,在雅江县城,收松茸的客商根据松茸大小、新鲜度等来评定松茸等级。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8月14日,雅江县八角楼乡王呷村藏民寿生在帕姆岭下青杠树林里采摘到一颗松茸。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这是雅江县城一个松茸集中交易点(8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8月14日,在雅江县松茸产业园,工人在将新鲜松茸切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相关链接 夫妻回老家创业养孔雀 年收入500万元 |
5月16日,在重庆市铜梁区永嘉镇高龙村,阎仁兵(右)和妻子张荣苹在养殖场内巡视蓝孔雀生长情况。 2010年,在外从事过家电、服装、汽车配件等生意的阎仁兵、张荣苹夫妇回到重庆市铜梁区永嘉镇高龙村老家创业。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和学习,他们开始从事蓝孔雀养殖,并不断提升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拓展蓝孔雀产业链。 通过不懈努力,他们养殖的蓝孔雀数量已达到3000多只,除了销售蓝孔雀及其种苗外,还进行了孔雀蛋、孔雀标本、孔雀羽毛服装、孔雀羽毛饰品等的生产和销售。2017年,夫妻俩通过蓝孔雀产业,获得了500多万元的营业收入。 目前,夫妻俩正依托蓝孔雀养殖基地及周边优美的自然风光,打造“孔雀休闲山庄”,将蓝孔雀产业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除了自己挣钱,我们也希望能够带动父老乡亲一起致富奔小康。”阎仁兵说。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5月16日,在重庆市铜梁区永嘉镇高龙村,阎仁兵在养殖场内给蓝孔雀喂食。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5月16日,在重庆市铜梁区永嘉镇高龙村,阎仁兵在养殖场内给蓝孔雀喂食。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5月16日,在重庆市铜梁区永嘉镇高龙村,张荣苹在整理一件孔雀羽毛服装。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5月16日,在重庆市铜梁区永嘉镇高龙村,阎仁兵(左)和妻子张荣苹在展示一把用蓝孔雀羽毛做成的扇子饰品。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5月16日,在重庆市铜梁区永嘉镇高龙村,阎仁兵在包装孔雀蛋。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5月16日,在重庆市铜梁区永嘉镇高龙村蓝孔雀养殖场内,一只蓝孔雀开屏。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