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2018年5月10日讯 旧时,古渡口船舶云集,人来船往,一派繁荣景象。而如今,码头广场游客云集,置身其中,仍可追寻海丝记忆和海洋文明。这里是海沧的嵩屿码头,浅浅的海湾感触着历史的脉搏,在一代代人的扬帆开拓下,这里的鸣笛声越发雄浑,岸边风景越发美丽。
近日,第七届厦门网络文化节全媒体接力行首站来到海沧,新媒体代表一行来到嵩屿码头蓝色海湾广场,一起追寻海丝记忆,重温历史海沧,了解海沧湾的未来发展。
观景平台可以远眺大屿白鹭保护区和海沧湾的景致
嵩屿码头依稀可见当年海丝盛况
新媒体代表一行来到嵩屿码头蓝色海湾广场
嵩屿码头的古渡前世
据悉,嵩屿原名“濠门”。相传南宋末年,元军破南宋都城临安,众臣护幼帝南奔,群臣一行由五通登陆厦门,再转道东渡涉海至嵩屿。刚好碰上皇帝寿诞,群臣祝寿祝愿皇帝“寿比山高”。皇帝很开心,便把“山高”两个字赐给这座小岛,也就有了“嵩屿”名字的由来。
嵩屿古渡的的建设,可以追溯到宋代,而那时开始,嵩屿的海洋活动就开始兴起。渡口繁盛时,仅仅一个贞庵村,就有一百多艘客船、货船。明末清初,在泉州港逐渐没落之后,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转移至九龙江出海口,南岸的月港、北岸的海沧成为对外贸易重镇,海上贸易量占到了全国80%以上。福建税收的60%来自月港,月港因此被称为“天子之南库”。渡口也留下了古渡遗址和月港印记,嵩屿成为了月港口岸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沧在“海丝”中的位置因此至关重要。
海沧海洋文明历史悠久,灿若繁星。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滋养了一代代海沧人,涌现出颜思齐、周起元等一批先贤,他们既是远见卓识的海洋文明先驱,又是开拓进取、开放包容、责任担当的杰出代表,为海沧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蓝色海湾广场的美丽今生
去年底,海沧嵩屿码头蓝色海湾广场正式建成开放,它是海沧湾岸线整治的重要项目,是展现海沧区厚重海丝文化的重要文化标志,也是海沧着力打造国际一流海湾城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如今的海沧湾,作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城,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嵩屿单纯的古渡口定位,已远远跟不上海沧的建设步伐。在这种情况下,贞庵村村民便无私地把这块土地交给政府进行规划建设,这才有了蓝色海湾广场的呈现。
在这里,一座座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石碑,详细介绍了嵩屿古渡的历史。一条“蓝色飘带”,从码头综合楼一直延伸到广场路口,向游客们展示着海沧引人入胜的湾景。靠海一侧,有一处观景平台,可以远眺大屿白鹭保护区和海沧湾的景致。在广场周边,除了种植遮阳的树木外,还设置了休息区,供大家乘凉休憩。总面积3.3公顷的广场,建有游客集散区、观鸟平台区、树阵休闲区等区域,集旅游休闲、游客集散、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嵩屿这块土地哺育了我们几代人,它在交通运输、渔业生产、商业活动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它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我们对外的古渡口。”在提到这片土地时,贞庵村村主任江达发感慨良多。“海湾广场呈现的是海沧的自然风景亮点,蓝色海湾广场的揭牌,和古渡口的树碑,给我们的村民、下一代人和来往游客,增加了一个了解古渡口丝绸文化的窗口,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厦门,了解海沧的辉煌历史。”
海沧湾的未来之路
随着鼓浪屿申遗成功后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接踵而至。作为岛外唯一一处开通至鼓浪屿航线的码头,如今的嵩屿码头更加宽敞开阔,旅游接待承载力也显著提升。
近年来,响应国家海洋局蓝色海湾整治的号召,海沧湾加强了岸线综合整治。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嵩屿码头蓝色海湾广场被纳入了国家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同时未来海沧湾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概念性规划。
而自厦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后,作为行动“重头戏”的海沧湾岸线整治率先启动,以“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为目标,实施了海域清淤、湿地重构及生态岛礁等一系列工程,将海沧湾打造成生态休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海洋与城区景色相协调的秀美海湾。
在一系列的综合整治工程中,海沧湾的水更清了,岸更绿了,滩更净了,一派朝气蓬勃。当夜幕降临,沿岸统一规划的灯光色温,强化了建筑群的夜景天际线和立面结构特点,通过海沧大桥将沿岸住宅立面的联动彩色透光与厦门本岛紧密联系,形成了海沧湾沿线延绵不绝、气势磅礴的山、城、湖、海、岛浑然一体的海沧夜景,充分展现了厦门跨岛发展的辉煌成就以及改革开放40周年来的丰硕成果。
(记者 马庆伟)